《纽约时报》对《流浪地球2》表达了极度的不满
01-29
《流浪地球2》在口碑和票房方面都取得了比上一部更好的成绩。这部影片也选择在海外市场同步上映,从北美影院的数据表现来看,票房不错,海外华人和一些美国观众都给予了好评。然而,与公众评价相反的是,《纽约时报》给这部影片的评分仅为 30 分(满分100分)。
他们认为《流浪地球2》彻底失败了,“在月球上的核爆炸是荒谬、愚蠢的想法”,“错综复杂的叙事让这部影片失去了应有的欢乐”,最关键的是“影片被民族英雄主义所绊倒”。不得不说《纽约时报》用极为冒犯的措辞表达了对《流浪地球2》的极度不满。
如果思考和判断具体的评论,我们会发现其中带有明显的傲慢和偏见。潜台词是:中国和俄罗斯总是不可避免地将民族英雄主义植入电影;在科幻电影中,拯救地球应该是美国的专利。
当然,《纽约时报》只能使用双重标准来严厉批评这种现象——但这种现象在美国的电影文化市场上很普遍。就像《长津湖》上映后,美国媒体展开了猛烈抨击,美国电影公司迫不及待地从美国的角度推出了以“长津湖”为主题的电影《忠诚》。

不得不承认,任何电影背后都有一种意识形态,对它的攻击可以看做是对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部分。作为美国舆论的喉舌,《纽约时报》有理由“展开攻击”。这也因此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或许也是《流浪地球2》犯的唯一一个“错误”。
作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2》以提出计划将建造 10000 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类组成命运共同体,面对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的故事。
这也引发了“在多极化的未来,在面对全人类的末日危机时,无霸权的集体协调”问题。按照故事背景,在一个全球政府的地球上,是否还会存在民族主义?危机之下大国间如何相互协调?国际关系如何设定?资源(包括科研人员、能源与核武器)如何共享?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有趣问题。
无论如何,《纽约时报》的给出的“30分”是对《流浪地球2》的不认可,但同时也是对《流浪地球2》的另一种赞扬。因为这证明了以《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是有能力对抗美国电影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就像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一样。
《纽约时报》对《流浪地球2》表达了极度的不满: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