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期的影视剧中,记者的形象逐渐明朗,他们化身罪恶的帮手
01-29
战争中的世界:个人主义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起源较早,早期的美国崇尚个人奋斗的精神价值,向往自由和“无政府主义“的理念,这与美国独立较早和是多民族国家有关。
在美国精神之中,有着三大基本哲学思想:基督精神、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发展的早期,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导地位。
但随着20世纪的到来,美国经济繁荣,人们放下了努力奋斗的个人精神投入到了享受主义的怀抱。富裕的生活条件使得更多美国人以及时行乐为生活的主旨,他们不再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贡献只看利益得失。
随着30年代的经济逐渐萧条,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开始倡导“集体”、“社会”、“共有”,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迎来了发展危机。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影视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当属《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产生于四十年代,它的出现将刚刚起步的美国新闻业向前猛地推了一把,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极具影响的划时代作品。
《公民凯恩》对于美国新闻发展的主要革新,在于它摒弃了美国影视作品一贯使用的二元对立模式和正向完美结局的叙事。
电影从每个人的回忆入手讲叙了报业龙头凯恩的一生,通过新闻纪录片的形式、以熟人立场将观众带到了凯恩人生的各个阶段。
从新闻从业者的形象看《公民凯恩》,凯恩的一生努力追求却不断得到不断失去,影片既表达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追求以及质疑,看似矛盾,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美国人民在经历过美国社会由物质生活丰富转到经济萧条和战争,这种打压使美国人民自顾不暇。

传统美国思想所倡导的正在经历质疑,人们处在矛盾之中,美国人民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动摇,自由与责任、社会共有和个人利益都是在当时社会下形成的选择题,电影形成了与社会现实最真实回响。
早期影视作品对于记者形象的呈现
在对早期美国影视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这一时期的新闻题材影视作品大多故事性较强,人物感情线较多,并没有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做过多的叙述。
在塑造记者这一角色的时候,给予了观众记者追求第一手新闻、希望能一举成名的印象。在早期的新闻题材影视作品中,记者有着自己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这里的新闻价值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新闻最好是独家新闻,即记者需要赶在其他媒体未报道该事件之前抢先报道;其次,记者在选择新闻时,会希望以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事件要具有异新性,写作手法最好能够别具一格。
例如在电影《君子协定》中,《史密斯周刊》的主编就在影片中明确表示,在报道犹太人的这些新闻中,堆砌起来的数据是不会让读者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的,他希望记者菲尔格林能够调动创新性,写出与传统新闻风格不同的作品。
19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重商主义思想的浪潮,三大便士报相继出现,新闻业与商业化紧密相连。美国的新闻业生存模式与中国有所不同,支配美国新闻业生存的是市场。
而市场对于媒介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给予了新闻业相当大的自由,自给自足的生存模式使得新闻输出不限于政治压迫,这给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揭黑运动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市场也给予了美国新闻业极大的束缚,支配新闻输出的动机变成了商业化的利益,那么谁能获取更多受众,谁就是赢家。
媒介受市场支配,是否盈利决定了媒体的生存问题,新闻集团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在美国新闻业产生了。获取较少读者的媒体会因生存问题破产,获取较多读者的媒体则会吞并其他媒体越做越大。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广告业与新闻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市场迫使新闻业不断转型从而适应读者猎奇的心理,美国新闻业的新闻价值取向被市场所支配。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而这一时期对于美国新闻业来说,吸引受众目光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早期的新闻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记者形象并没有以专业为标志,他们关注八卦或名人的家事,穿着打扮、行事风格甚至与侦探相似,会隐瞒身份前往被报道者家中调查。
除此之外,早期的新闻题材影视作品并未形成真正的新闻单元,往往可以使观众将它们与喜剧片、爱情片、故事片混淆,新闻虽作为故事出现贯穿,但新闻风格不突出,影片更加具有商业感的故事性,着重描写感情线来增加可看性。
例如在影片《一夜风流》中,记者沃恩本是为了采访接近艾丽,却在帮助她逃亡的途中被女主角的善良可爱所打动爱上了她。影片后期完全围绕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爱情故事展开。
放弃对于记者符号的刻画而转向感情线的还有影片《当代奸雄》,记者杰克波顿在对威利史塔克进行采访后,影片出现了两人的感情情节。在影片中,记者为了帮助威利史塔克,甚至不惜成为政治腐败的帮凶。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记者不再以专业的采访者的角色出现在影片中,他们失去了客观中立的态度,这与近代新闻题材影视作品有着巨大不同。
美国早期的影视剧中,记者的形象逐渐明朗,他们化身罪恶的帮手:等您坐沙发呢!